【侨报网讯】2019年全国两会召开在即。官方将如何部署经济运行,如何在“稳中有变,变中有忧”的内外复杂环境下闯关守隘,料将成为今年两会的重要看点。中国将明确哪些经济目标,宏观调控又将显现何种思路?外界期待即将召开的两会给出答案。
行稳致远 继续实行六稳政策
3月3日起中国将召开两会,3月5日总理将作政府工作报告,公布2019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财政、货币等政策方向。总量站上90万亿元新台阶的中国经济,如何应对风险挑战、行稳致远,如何笃定前行、迈向高质量发展,备受外界关注。
过去一年,中国按既定节奏推动改革开放,用自身确定性对冲外部不确定性,实现经济稳健发展。正如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首届进博会开幕式上所说,中国经济发展健康稳定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生产要素条件没有改变,长期稳中向好的总体势头没有改变。
翻开2018年成绩单,中国经济6.6%的增速在世界前五大经济体中居首位,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30%,持续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贡献者。按平均汇率折算,去年中国经济总量达13.6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位。
数字背后,是增长动力的转换和发展质量的提升。如今中国经济增长总体上由内需主导,对外需依赖持续减弱,去年消费增长贡献率和投资增长贡献率合计已超过100%。同时,中国还不断通过效率提升、结构调整、创新驱动等动力促进经济发展。
中金公司研究部负责人梁红在上海财新网发文表示,预计中国今年继续实行“六稳”政策,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财政政策提高预算赤字率,大幅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规模,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和市场利率水平合理稳定。宏观环境企稳为深化改革创造有利条件,财税、金融、国企等改革将进一步落实。
从地方公布的政府工作报告看,有23个省区下调了增长目标,各省2019年增长目标中值比2018年下调0.25个百分点。中国经济增长目标也有可能从2018年的6.5%左右下调至6%至6.5%的区间。预计2019年实际GDP增速为6.4%,有望接近增长目标区间的上端。
危中寻机 闯关高质量发展
2018年以来,中国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经济面临下行压力。
从国际看,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金融危机深层影响还未消除,全球化遭遇挫折,保护主义、单边主义阴影仍在。
“迎难而上,就是要危中寻机,打造核心竞争力。”面对国际经贸形势带来的不确定性,山东省豪迈股份有限公司却从容淡定。
20多年来,公司不断加强研发投入,年复合增长率达到50%,已成为轮胎模具、气门芯两个行业的“世界冠军”,大大增加了应对外部变化的底气。
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去年,公司海外市场增长20%,出口3.78亿美元。
从中国看,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新旧动能转换仍需加力,改革进入“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路山更陡”的阶段。
在今年地方两会上,“高质量发展”普遍成为“关键词”。“闯关”高质量发展的中国经济,也更有底气放下“数字包袱”。
过去几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GDP增长预期目标多用“左右”或区间值表述,市场不再纠结于保住某个靓丽数字,有关部门也更注重经济指标背后的民生改善。
中国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毛盛勇此前透露,制定2019年经济增长目标要体现新发展理念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体现民生特别是稳就业的基本要求。此外,还要考虑到外部环境变化,以及中国自身潜在增长能力。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孙学工表示,与过去指令性的目标不同,如今中国官方设定的经济目标更多是预测性的,用来客观反映发展现状。相关调控政策也主要运用于增长“托底”而非“推高”。
由此观之,2019年全国两会上的GDP、CPI等量化目标也应“着墨”高质量发展,并与全面小康、保障民生等紧迫任务相衔接。
守住底线 警惕“黑天鹅”防范“灰犀牛”
大势稳中有变,中国经济“闯关”高质量发展之时还须“守隘”,尤其是守住稳增长、防风险的“双重底线”。
中新社援引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的话称,中国经济正处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增长的过渡期,稳增长应稳中求进,多出台结构性政策,加强改革动力。
先看宏观调控,2018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宏观政策要强化逆周期调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适时预调微调,稳定总需求。
2019年,中国发展的环境更加复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宏观政策要强化逆周期调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适时预调微调,稳定总需求。
再看各领域政策,2019年伊始,各部委频释利好,部署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加大短板领域投资规模力度,同时加紧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引导资金更多流入实体企业、中小微企业等。
减税降费是近年来宏观调控的重要关键词,2018年中国实施了深化增值税改革、实施个人所得税改革、支持小微企业和科技研发创新、清理规范政府性收费等诸多重要举措。市场普遍期待,相关稳增长措施能在两会上加码。
“防风险”一词,开年再受瞩目。今年1月举行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强调,未雨绸缪,精准研判、妥善应对经济领域可能出现的重大风险。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不能打无准备之仗。为警惕“黑天鹅”、防范“灰犀牛”,中国既要出先手,又要备后招。
从严守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到防范楼市大起大落;从稳定就业,到加强市场监测和监管协调,官方将如何有针对性地化解风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路清障,料将成为此次两会重要看点。
看民企:政策利好 市场盼加强针对性
2018年对中国民企而言并不平坦,国际市场不确定性升高,国内杂音浮现,发展遭遇诸多挑战。
民营企业因改革开放而生。从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到实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改革开放让民企不断茁壮,但一些尚未解决的结构性问题,仍困扰着民企的发展。行业准入限制、银行“选择性”放贷、产权保护缺陷……许多有碍民企权益的硬骨头,亟待更大力度的改革推动解决。
今年两会,全面深化改革又有哪些布局和举措?是否会推动民企再上新台阶?这对于民企发展前景至关重要。
去年9月,一篇名为《私营经济已完成协助公有经济发展应逐渐离场》的署名文章开始在网上快速传播,文中提出的“民营经济离场论”引发舆论关注。2018年11月,习近平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及时回应企业家关切,廓清了所谓“私企退场论”“新公私合营论”等杂音。随后,中央部委、金融机构、地方政府密集释放改善民企发展环境的政策利好。
梳理发现,畅通融资渠道、打破准入障碍、优化营商环境、保护民企权益是其中重点。对此,也有分析人士认为,新一轮政策利好数量大、涉及面广,但还应进一步加强针对性,“对症下药”。
以畅通融资渠道为例,中国央行增设民企信贷投放指标与额度已行之有年,却并未彻底解决民营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顽疾”。可见,唯有更全面了解、分析民企发展实际,方能让政策制定贴合企业切身所需。
今年许多地方两会上,民营企业成为热词,诸多“有料”的政策举措、法令法规相继出台。本次两会,针对民企的政策利好能否“再升级”,值得观察。
另外,今年两会,许多身兼代表委员的知名民营企业家在参与国家大政方针的同时,也会传达自身应对不同经济形势的成功之道,民营经济、民营企业家料仍是会议期间的关注热点。
看营商环境:竞争中立 内资、外资一视同仁
作为观察中国经济布局的重要窗口,两会上官方如何部署改善营商环境,料将成为今年的重要看点。
最近几个月来,“营商环境”成为中国官方会议的“高频词”。
国务院常务会议已多次对优化营商环境作出专门部署,要求推动出台更多优化营商环境的“硬举措”,在精简事项、简化流程、降低费用等方面加大力度,避免对企业自主经营的不当干扰,并开展中国营商环境评价。
在此前举行的2019年中国地方两会上,绝大多数省市亦将改善营商环境列为今年重点工作之一,提出大幅度压减项目审批时间,将越来越多的事项移至网上办理,让企业少跑路等一系列目标。
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李钢称,促进中国规制与国际通行规制接轨,体现监管一致性,才能切实解决全球投资者“痛点”,有效回应合作伙伴进入中国市场的利益诉求。
作为走向制度型开放的重要一步,外商投资法草案已经完成一审、二审,将提请即将召开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这一外资领域的基础性法律最终版本如何,是否能为中国推进更高水平开放、优化营商环境提供更符合国际规则的法治保障,外界高度关注。
同时,官方还明确提出实行竞争中立,对内资和外资、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一视同仁,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围绕在更多领域打造高标准制度和规则体系,推进竞争中立,使营商环境更符合市场期待,政府工作报告将作出哪些安排,代表委员将贡献哪些真知灼见,料将成为2019年两会的又一看点。(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