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湛匀妙语》的节目上,著名学者、上海市投资学会副会长陈湛匀教授就“中国经济危机可能吗?”发表演说。陈教授提到:虽然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下移的趋势,但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正由数量转向质量的方向发生变革,正以放缓经济增速稳定经济,加速产业结构调整,站稳脚跟。 以下是陈教授的部分观点实录:
随着惠誉下调中国的长期本币信用评级AA-降至A+,言犹在耳几年前落空的“中国崩溃论”又卷土而来。“中国危机论”的理由是: 中国政府主导的投资驱动模式已走到尽头,积聚很大风险,比如以平台贷款为主的15万亿地方债务规模,令人担忧是对城投债和政信合作为代表的“影子债务”,特别是地县政府债务;如果这些债务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发系统性风险,也许会成为中国经济面临的定时炸弹; 中国影子银行规模不断地、非理性的扩张,严重影响了金融稳定,快速增长的货币供应远远超过了实体经济的承受能力,引起了虚拟泡沫,造成很大的风险; 全球总需求结构明显收缩和调整,市场有效需求不足,中国产能过剩问题难以解决,甚至会出现日益突出的情况。大部分流动性信用供给相继流入房地产等市场,造成泡沫,还有消费增长瓶颈难以突破,原因是人口红利衰减和居民收入有限等已形成较大的障碍。 其实“中国危机论”的这些理由是站不住脚的。具体来说: 中国正在进行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路径的调整和实施,努力将消费成为确保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把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相结合,比如新型城镇化模式,同时对投资再定位,既不能超出国内消费能力,又能为国内市场消化; 中国正在渐进式的改革,会增强经济的元气,比如对金融行业和部门的改革工作,其核心是强化机构合理评估和防范风险能力,将会对银行进行严厉的预算约束和监管体系,通过对利率市场化改革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创建一个能支撑经济增长和实体经济的金融体系,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十年九调”,中国房地产市场调控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大大抑制了房地产市场投机行为,缓解了潜在的风险。 虽然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下移的趋势,但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正由数量转向质量的方向发生变革,正以放缓经济增速稳定经济,加速产业结构调整,站稳脚跟。 正如IMF于2013年4月4日发布的报告《就业与增长;基金组织的分析与运用考量》一文描述:“随着中国、印度和转型经济体逐渐转向市场经济并向全球经济开放,全球劳动力人口数量在过去十年里已经翻番。许多新兴市场国家经历了飞速增长,这些国家的数百万人脱离贫困,反映了发展中国家获得了巨大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