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报特约记者万淑艳4月17日北京报道】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4月16日在北京发布2019年《中国经济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尽管中国经济增长有所放缓,但仍贡献了约全世界四分之一的经济增长,预计中国经济仍将在今明两年保持6%以上的增速,中国仍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继续追赶发达经济体。
经合组织国别经济调查报告每两年出版一次,是其最重要的国别经济研究成果之一。最新一期的调查报告由经合组织副秘书长卢德格·舒克奈希特在北京发布。
中国经济增长依旧强劲
报告显示,尽管中国受结构性因素导致经济增长有所放缓,但根据国际标准,中国经济增长依旧强劲。中国的“新时代”以强劲增长为开端,2020年人均GDP有望达到2010年的两倍,从而对世界经济增长做出了较大贡献。根据到2030年的长期增长假设情景,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增长贡献将超过OECD国家。中国经济仍处于再平衡中,服务和消费持续拉动经济增长。
报告还深入解析了中国经济放缓背后的原因,提出提升未来增长质量的政策建议,确保增长红利更公平地分配。报告指出,中国经济再平衡导致增速持续放缓,还需面对贸易摩擦和全球经济疲弱的影响,势必会减少出口并产生新的不确定性。政策应聚焦于长期战略,持续推动经济向国内消费和服务再平衡、提高经济效率,确保未来的经济增长可持续、更加绿色和包容。
舒克奈希特表示:“中国正处在一个十字路口,面临严峻的内外挑战,为保持其长期的强势地位,政策的制定应确保经济更好地运转,向所有人提供稳定和包容性的增长。”
贸易摩擦导致中国出口放缓
报告指出,持续的贸易摩擦和全球经济疲弱造成中国出口放缓并导致不确定性。贸易关税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加工业和其他出口导向性和进口依赖度较高的行业。中小型企业受到的影响更大。中国出口厂商面临进口关税进一步提高的风险。报告强调贸易和投资应更趋平衡,政策重点是进一步降低进口关税、取消非关税壁垒,消除对外国公司的准入和行为限制,特别是要求成立合资企业或技术转让。
舒克奈希特希望,中美贸易谈判能达成良好的协定,能够帮助中国正在进行的改革,消除一些不确定因素,同时符合中美以及世界各国的利益。
报告强调企业高额债务可能引发的金融风险,中国应采取措施化解金融风险,建议中国有限考虑创建统一的产品和劳动市场,以提高生产率和包容性。中国持续的财政刺激措施应避免直接向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提供贷款。债务上限应与地方政府收入挂钩。报告认为,审慎的财政政策应将资金提供给回报率最高的领域,如教育、医疗和社保体系,同时,允许银行更好地对奉献定价避免资本错配。有序的破产有助于强化风险意识。应改善财政数据的质量、覆盖范围和及时性。
报告认为,中国经济的整体效率有待大幅提高,例如,减少阻碍产品市场竞争和劳动力流动的内部壁垒。加强法治、限制行政部门的权利并颁布清晰、具体的实施细则来限制他们的自由裁量权,减少地方保护主义。应加强反垄断法及其执行力,公共采购程序应更加透明、技术中立并向所有企业开放。
报告指出,其他提高经济效率的措施还包括: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逐步取消对国企的隐性担保,允许国企破产,减少商业类、非战略类行业的国有控股。
中国成为海外投资的主要国家
“中国已成为海外投资的主要国家,有非常好的表现,不过中国在全球海外投资的比例并不是非常大,只有5%,比美国、欧盟、日本都要少很多。”舒克奈希特表示。
对于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报告指出,“一带一路”倡议是一个区域融合计划,旨在改善沿线的互联互通,促进贸易和投资。对“一带一路”受益国的投资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比例正在不断攀升。如果这部分投资能遵循全球最佳经验尤其是全球最佳环境和劳工标准,将有助于中国塑造自己负责任的投资者形象,提高投资的可持续性。中国应当遵循《OECD全球投资宣言》,跨国公司和在海外经商的中国公司的商业行为应当符合《OECD跨国公司指南》的要求。
报告还指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基础设施项目需要进行充分的成分效益分析,以及借款国还款能力和债务可持续性分析。报告认为,“一带一路”倡议还有望加快中国内陆地区的发展,促进中国向全球开放所带来的福利惠及内陆地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