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新兴经济体增长持续放缓的情况下,美、欧、日经济有了起色,日本摆脱通缩“泥淖”曙光出现。然而,美国最新通胀数据保持低位,特别是本月初欧洲央行因担心通缩风险意外降息25个基点,令市场对发达经济体能否持续复苏心存忧虑。为了便于读者深入了解目前和未来全球经济、通胀格局乃至货币政策的走向,本报特推出本组报道,敬请留意。
相关人士认为,异步化已成为全球经济的一大特点。通胀的异步化造成了各国和地区货币政策走向的差异化。全球央行,特别是发达经济体央行应对通缩的战役并未完全结束。应对通缩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需要有更长远的策略。
展望未来,两位专家表示,全球增长及通胀温和的大背景意味着未来两年宽松的货币政策只会逐步撤出。因通胀仍保持低位甚至面临通缩风险,短期内看不到美、欧、日央行退出QE的迹象,这可以从本月欧央行意外降息中窥见一斑。考虑到美国财政僵局对经济的负面影响以及就业问题专家耶伦即将接任美联储主席,浦永灏预计美联储将到明年3月缓慢削减资产购买规模并维持联邦基金利率不变直到2015年下半年,其他主要央行则可能会继续把政策利率维持在零附近。他说,与现任美联储主席、金融危机专家伯南克不同,“大鸽派”耶伦的关注焦点将从金融危机转到就业。“尽管美国失业率不断回落,新增就业在增加,但值得注意的是一大隐患―――劳动力参与率在下降,这意味着失业率的下降幅度是被夸大了的,因为很多人不去申请工作了。”根据瑞银的计算,如果扣除这个因素影响,目前美国的失业率高达10%以上。“考虑到这个因素耶伦的政策姿态会偏向宽松,推迟QE退出的时点。”至于日本央行,浦永灏预计其将强化QE力度,为安倍政府的经济政策保驾护航,因为明年日本消费税从5%上调至8%对消费有负面影响。
欧斯濂说,通胀率保持在较低水平的一个主要原因是需求不足。通缩比通胀更难于应对。在通缩情况下,消费者会捏紧钱包不消费,要等到价格下降后才会出手。在这样的情况下,内需不足,失业率会不断攀升。这个时候政府只好采取宽松政策以刺激经济。
浦永灏判断,全球央行,特别是发达经济体央行应对通缩的战役并未完全结束。其依据是,在美国,虽然就业市场和房市都在复苏,但商业贷款增量很微弱(很多是学生贷款),企业贷款需求并不大。值得注意的是,房地产价格在上涨但住房拥有率却在下降,表明美国人还在去杠杆。在欧洲,经济看起来在企稳,南欧一些国家贸易逆差大幅收窄甚至变成顺差,但是这种收窄并非出口大增而是进口大幅减少造成的,内需大量收缩,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还在缩小。日本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大公司借钱会到资本市场去,资产负债表在收缩;中小企业因为对经济信心不足不敢借钱。另外,明年消费税上调会影响消费进而影响消费价格。
事实上,在经历了1929年经济大萧条之后,直到1948年美国才真正开始出现通胀。因此,浦永灏认为发达经济体要彻底摆脱通缩阴霾尚待时日,而这其实也是伯南克暗示到2015年美联储才会加息的主要原因。